重点摘要
1、合同成交额增长显著,技术开发合同为主要类型;
2020年,深圳市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大幅增长,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17项,同比增长14.68%;成交总额1036.3亿元,同比增长46.99%;核定技术交易总额1023.19亿元,同比增长46.71%;
技术开发合同的合同数量与合同成交额均高居首位,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合同数达8590项,同比增长7.01%,占全市合同总量的73.31%,合同成交额670.15亿元,快速增长46.5%,占全市合同成交总额64.67%。
2、技术市场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再创新高;
深圳全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11年占比26.74%,迅速扩增到2015年的50.81%,2020年预计将达到75.97%。同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3.75%,技术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3、推进合同登记业务线上化办理,造福鹏城企业;
2020年,深圳市开发业务系统全流程网上办理功能模块,推行不见面审批,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无纸化”的城市。深圳市共处理技术合同11717项,其中现场办理技术合同4318份,同比降幅高达57.72%;网上办理技术合同7399项,约占业务总量的63.15%,同比增长了一倍,有效保障了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全市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工作,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办理业务的便利性。
4、资助项目效果显著,受惠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助力技术合同登记;
深圳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首次实施深圳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资助项目,经2019年申报,2020年资助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项目36 个,资助金额1337.81万元。资助项目对激励深圳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应,2020年深圳登记的不享受免税合同数量与成交额的增长幅度均超过66%。
5、创新深创赛“赛制”,打造区域创赛品牌。
2020年深创赛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新基建和疫情相关领域项目引人注目,共吸引社会投资约4.0亿元。此外,代表深圳出征大赛的92深圳企业质量显著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国赛中表现出色,并斩获1个1等奖、1个三等奖和56个优秀奖,获奖率达63.0%。
一、深圳市技术市场年度数据
(一)总体概况
2020年,深圳市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大幅增长,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17项,同比增长14.68%;成交总额1036.3亿元,同比增长46.99%;核定技术交易总额1023.19亿元,同比增长46.71%;平均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84.4万元,同比增长28%。
(单位:合同数量/项,增长率/百分比)
图表1:2016-2020年深圳市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增长趋势图
从技术合同类别构成来看,技术开发合同不论是合同数量还是合同成交额均高居首位,并呈现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合同数达8590项,同比增长7.01%,占全市合同总量的73.31%,合同成交额670.15亿元,快速增长46.5%,占全市合同成交总额64.67%;技术转让合同数达711项,同比增长9.38%,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50.5%,达349.66亿元,占全市合同成交总额33.74%。
(单位:成交额/亿元,占比/百分比)
图表2:2020年深圳市技术合同类别构成图
(二)各区技术交易情况
2020年,深圳技术交易市场中,南山区仍然是全市技术交易的核心区域,不论是技术合同数量还是成交额,均领先于其他各区,合同数量达6654项,占全市合同总量的56.95%,成交额为405亿元,占全市合同成交总额的39.14%。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龙岗区技术合同数量仅有789项,与南山、福田相差甚远,但成交额高达499.82亿元,位居深圳市第一。此外,与去年相比,除龙岗的合同数量有所下降外,其他各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技术交易市场整体较为活跃。
(单位:合同数量/项,成交额/亿元)
图表3:2020年深圳市各辖区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分布图
(三)进出口情况
2020年,深圳技术进口呈现量价齐增,且技术进口合同价值显著提升;技术出口则是量增价跌,合同价值有所下降。总体看,全年进出口合同数量共1314项,同比快速增长39.49%,占全市合同总量的11.21%;合同成交额达452.46亿元,同比快速增长65.08%。其中,技术进口合同占进出口合同总量的59.06%,同比增长7.33%,成交额406.82亿元,占进出口成交额的89.91%,同比增幅达112.94%;技术出口合同同比增幅达145.66%,成交额45.64亿元,同比下降45.03%。
二、深圳市技术交易市场特点
(一)技术市场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再创新高
近年来,深圳全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11年占比26.74%,迅速扩增到2015年的50.81%,并连续5年保持在50%以上,2020年预计将达到75.97%。同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稳步增长,技术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5%,同期相比平稳增长。
(二)技术市场助力高新产业快速增长
2020年,深圳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需求持续高涨,共促成技术交易合同11717项、成交额高达1036.3亿元。同时,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交易中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合同成交数占全市技术合同数的90.82%,成交额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6.22%。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高技术产业成交额近70%;生物医药技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交额增幅达67.89%。
(三)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深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使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激发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税收优惠、深圳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资助项目等政策,对激励深圳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应,2020年深圳登记的不享受免税合同数量与成交额的增长幅度均超过66%。而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1000.98亿元,同比增长14.68%,为全市技术交易贡献了96.59%的市场份额;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946.44亿元,同比增长46.99%,为全市技术交易贡献了91.33%的市场份额。
(四)技术交易质量持续快速提升
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和成交总额均持续稳步增长,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成交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增长明显,同比分别增长23.67%、54.53%,且单项成交额达1226.42万元;成交额在500-1000万元的技术合同数量虽有小幅下降,但是成交额出现小幅增长,合同价值稳步提升;而涉及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交易中发明专利的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持续增长,同比增幅分别高达61.7%、31.78%;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达349.6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0.5%。
(五)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活力迸发
2020年,深圳技术合同数量增长迅速,整体来看,各区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程度较高。其中南山是深圳技术交易市场最活跃的辖区,合同数量高达6654项,占全市合同总量的56.95%,远超其他辖区;但是龙岗区的技术合同价值较高,合同数量仅占全市合同总量的6.75%,但成交额高达499.82亿元,占全市合同成交总额的48.3%,位居全市第一;福田、宝安等其他辖区的合同数量也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此外,南山和福田无论是在技术输出还是技术吸纳方面,都是全市前列,除龙岗、龙华、盐田三个辖区的技术吸纳合同数量有所减少,其他各区的技术吸纳合同数量均呈不同幅度的增加。
(六)“双区”创新辐射引领能力持续增强
深圳抢抓“双区”建设契机,着力增强“双区”对其他省市的辐射引领作用,2020年,深圳市输出到国内其他城市的技术合同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累计输出技术合同3180项,成交额201.07亿元。同时,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深度参与湾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示范样板。2020年,大湾区内部技术交易活跃度不断提升,深圳全年输出到大湾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9.5亿元,同比增长22.54%;并且重点向东莞、广州和香港等地区输出,充分发挥了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功能作用。
(七)国际技术交易市场中有涨
2020年,深圳技术进口保持量价齐增态势,技术进口合同价值显著提升,技术出口数量增长迅速。其中技术进口合同同比增长7.33%,成交额同比增长112.94%,而技术出口合同数量增幅也高达145.66%。其中,亚洲成为深圳技术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占进口合同总量的47.15%,同比增长37.33%;来自北美洲的进口合同成交额达210.7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55.18%,占进口合同成交总额的57.02%。此外,美国依然是我国技术进口的主要国家,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是最高的,合同成交额更是同比增长3倍之多。
三、深圳市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成效
(一)持续完善科研成果政策体系,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2020年深圳积极加强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顶层设计,市科创委先后印发《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深圳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等政策,在创新载体、知识产权、成果评价等方面齐发力,积极打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重点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创新技术合同线上登记服务
疫情期间,深圳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积极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和创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流程,及时开发业务系统全流程网上办理功能模块,推行不见面审批,全力保障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有序开展,并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无纸化”的城市。2020年,深圳市共处理技术合同11717项,其中现场办理技术合同4318份,同比降幅高达57.72%;网上办理技术合同7399项,约占业务总量的63.15%,同比增长了一倍,有效保障了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全市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工作。
(三)创新“深创赛”赛制,打造区域创赛品牌
自2009年以来,深创赛已连续举办十二届,累计吸引3.62万个项目参赛,培育出捷顺科技、汇川技术、金溢科技等11家A股上市企业,1388家国家高新企业,620家深圳市高新企业。2020年4月21日,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简称“大赛”)于线上正式启动,并邀请全球创新创业精英齐聚鹏城一决高下,共同角逐180个奖项。10月29日,大赛圆满结束,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新基建和疫情相关领域项目引人注目,共吸引社会投资约4.0亿元。此外,代表深圳出征大赛的92深圳企业质量显著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国赛中表现出色,并斩获1个1等奖、1个三等奖和56个优秀奖,获奖率达63.0%。
(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
深圳市科协加快海智基地建设,与国外近20所高校、约30多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如深圳市物联网协会海智基地工作站在美国硅谷建立创新中心,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前海立方工作站与海内外名校达成链接与合作,其中包括香港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等近20所高校。截至2020年末,全市累计培育各类创新载体2686家,其中国家级124家、省部级957家。同时,深圳湾实验室正式迁入位于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的过渡场地。现已培育发展了85家独立法人或法人内设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家。
(五)推进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建设,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2014年,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正式落户深圳,旨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运营大平台,为技术转移的合作者和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当前,已经完成深圳科技创新服务大厦(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概念设计招标相关工作,并解决了地块被临时占用的难题,并快速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备案工作,全年共新增15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备案。同时,积极配合火炬中心相关人才培养要求,南方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共举办3次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合计培训198名持证技术经纪人。
四、深圳市技术转移发展的机遇
(一)纵深推进“双区”建设创造新趋势
2020年3月,深圳市委印发《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指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双区驱动效应”。7月,广东公布“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重点工作”,落实《粤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推动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向澳门创新主体开放共享。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将广州、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扶持以及区域合作的便利优势下,三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创新要素的流动也更加自由与便捷,未来将持续推动粤港澳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二)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带来新机遇
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18日,深圳市综合改革试点明确了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提出“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如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向社会公开机制;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的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等,为深圳以综合授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新任务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启的交汇之年,深圳修订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2020-2025年将持续推进和新增共计63个涉海重点项目,有效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圳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可通过产学研资合作,打通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路径,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领导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为此,如何促进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从而形成产业化的持续驱动力,对当前深圳海洋领域的技术转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双循环格局”下数字技术释放新动力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6月,《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推动深圳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城市”目标。目前,深圳正抢抓数字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技术转移行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环节,在数字经济风口下,应紧抓数字化机遇,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技术转移行业深度融合,进而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
五、深圳市技术转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湾区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提质升级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加强大湾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推进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畅快地进行流通。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功能作用,推动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二)以综合授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把握综合授权改革契机,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的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优化高校教职人员和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三)培育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加快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重视机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加强从业人员、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机构技术转移增值服务,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业务能力。完善科技中介机构融资方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创业风险投资参与技术交易活动,加大政府扶持与帮助,推广科技创新券、开展贷款风险补偿试点。
(四)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经理人技能培训,完善技术经纪人培训制度,研究制订技术经纪人培训标准和培训大纲,优化培训形式和考试工作,重开展技术经纪人的后续教育。健全科技服务业人才评定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发展和职称通道。推动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学院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提高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经纪实务、知识结构等职业素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五)发挥数字化对技术转移的赋能作用
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孵化转化平台,构建“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进生产要素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技术转移服务系体系,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依托深圳“技术转移区块链联盟”,推动区块链与国际技术转移深度融合,加强对科技成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精准画像,提升交易的安全性和匹配的精准性,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六)探索新格局下技术转移转化路径
围绕“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拓展国际技术转移。加快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改进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推进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探索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强化海洋技术创新转移转化综合示范,探索建立常态化海洋技术需求征集机制。持续优化国际技术转移优越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涉外沟通机制,加快推进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建设国际化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
上一条:关于延长知识产权领域专项资金2021年度促进类评审制部分资助项目申报期限的通知 | 下一条:国家级、省级认定(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奖励申请指南 |